
在梧州巿河东中心城区的北面,有一条百年老街。它背靠北山公园,面向桂江河畔。梧州著名的北宋古迹龙母庙坐落在它的北面,全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坐落在它的南面,而名扬桂东南建于1933年的佛教圣地西竺园就坐落在山顶。它,就是岗岭路。
清末民初,岗岭路还是一片“乱岗”、“荒岭” 。一批批从东南沿海一带溯江而上的逃荒难民,在这里依山沿坡搭建竹木结构的棚舍栖身,并与当地人通婚,几经繁衍生息,开枝散叶,非常繁荣,民居群颇具规模。
1924年11月30日,这里的一家商铺失火,时值东北风大作,火势蔓延入城烧毁4709间商铺,烧去全市7/10主要房屋。广西省绥靖会办的黄绍竑认为这次火灾如此惨烈,除风高物燥之外,街道狭窄,施救不便,也是主要的原因。因此,他提议把全市街道加宽,火烧区域如此,其它区域也一律重新改造。赞成者均自动照办,不愿意的就派兵强制执行。梧州市商埠局决定“拆城筑路,挖山填塘”,将五大城门和城墙全部拆除,扩大城区面积,用城砖砌筑地下水渠、铺砌街道马路。其中一部分城砖就铺砌在岗岭路的上山道路。
如今的岗岭路傍山而建。沿着岗岭路拾级而上,二、三米宽阔的台阶,有一种古韵的风格。从城墙古砖磨损的程度,令人依稀看到昔日梧州的繁荣。一条弯曲、婉延而上的古台阶,直通往山顶的佛教圣地西竺园。
攀登在古城墙砖铺设的小路上,还可以看到一种梧州特色的路名:岗岭路一级、岗岭路二级、岗岭路三级、岗岭路四级......,这种以级来命名道路,估计在全国不会多见。
为何梧州岗岭路名会有“级”?街坊解释:因为这里是一个山岭,人们从山脚到山腰、山顶,沿着山坡盖房子,就像是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地建造上去。为了方便记忆与管理,就以级来区分道路。
岗岭路的居民建筑,从二十世纪七、八十年代起,经陆续翻修改建,昔日一至两层的砖木结构,大多已被三层的砖混结构所替代。
由于岗岭路周边的民居都是依山而建,而且大多是私人的房子,所以建筑质量上不是很牢固,历经多年风吹雨打,不少已经很破败,有的地段还出现地质灾害。据说,政府已经将这里列入棚户区改造规划,进行统筹整治,居民也将陆续搬迁。不久的将来,这里的面貌将焕然一新,古老的街巷将成为人们的记忆。(文/吴波编辑 图/黄金百式等)
